微信分享图

0147 丁衍镛 1968年;及1964年作 仕女;及构图 I

仕女;及构图 I
拍品信息
LOT号 0147 作品名称 丁衍镛 1968年;及1964年作 仕女;及构图 I
作者 丁衍镛 尺寸 59×48.2cm 创作年代 1968年;及1964年作
估价 4,500,000-6,500,000 成交价 RMB 4,552,200
材质 油彩 木板(双面画) 形制
出版
《意象之美 丁衍镛的绘画艺术》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 台北 台湾 2003年(图版,第A50及A83图,第106及142页)
《丁衍镛全集》财团法人立青文教基金会 台北 台湾 2020年(图版,第159及219页)
款识:
《仕女》:Y.Y. Ting 28.68(右上)
《构图 I》:Y.Y. Ting 64(左下)
来源
佳士得 香港 2007年5月27日 编号241
亚洲 私人收藏
苏富比 香港 2014年10月6日 编号5096
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

展览
2003年8月5日-9月21日「意象之美 丁衍镛的绘画艺术」国立历史博物馆 台北 台湾

丁衍镛
丁衍镛家境富裕,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,在政府「勤工俭学」运动的盛行下,他在1920年东进日本汲取西方艺术的养分,求学期间他倾心于野兽派大师的大胆用色,注重色彩表现而对造型相对不是太看重的画风正合他所长,便逐渐舍弃写实进而研究线条和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意趣。数年后丁衍镛学成返国,以年仅23岁之姿受聘担任上海立达学园美术科西画部教授,成为了艺坛最耀目的新星,他与同样留日的丰子恺、陈抱一、关良等人共事,积极推动野兽派在中国的发展。1928年,丁衍镛26岁时更与徐悲鸿、林风眠、刘海粟等同期而名,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展,尔后偕同好友林风眠和关良被人称之为「广东三杰」,可以说是少年得志。由于家学渊源,让丁衍镛提早接触到古董和书画,他在1929年开始收藏八大山人、石涛等人的绘画以及中国古代器物,因此引发其自学中国绘画的兴趣,进而开启中西融会贯通的创作道路。
1949年丁衍镛离开广州远走香港时一切从简,只随身携带十余帧心爱的八大山人、石涛画作以及百多方秦汉玉玺、铜印。其学生莫一点曾说过,由于丁衍镛初到香港之际经济陷入困境,因此便经常在同一块木板上反复创作,或是拿背面来使用。丁衍镛的油画稀有,双面画更是罕见,《仕女;及构图 I》(Lot 147) 正面的《仕女》创作于1968年,反面的鱼形文字《构图I》则在1964年所作,此作双面画的模式也不禁令人联想到艺术家篆刻印鉴中的双面印刻。正因为喜爱,他常藉由金石文字和原始图像来获得创作灵感,丁衍镛醉心于其中蕴含的深刻精神,诚如他所说的:「古玺……那种刻划如画的线条,始终不懈的力量,蕴藏无尽的内容,生气蓬勃的神韵,已非其它古器所能及,但形式的多种和造型变化的莫测,根据新艺术的原理,又可当作:现代艺术观。」《构图I》以黑白油彩作为统调,古拙质朴的色层勾勒出三个原始文化中鱼的图像,在挪用古代文字之虞,亦暗合了传统书画中遗貌取神,舍其形似而取其神韵的精神写照。《仕女》则结合了艺术家擅长的鲜艳色彩和写意风格,他借鉴了马谛斯的狂放用色与结构,更继承了八大山人的笔法意趣。画面明亮鲜艳,人物肖像看似简单,却着重于线条的律动。女子五官透出一股东方韵味,女子轮廓仅以单勾,明显受到中国书法的浸润。而夸张的造型和颜色的掌控,则承袭于野兽派,印证了丁衍镛致力于将中国画的线条和笔墨运用到西画上,真正实践以中国人的精神去画油画的自我创新。
受到195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冲击,丁衍镛当时留存于祖宅的作品皆毁于一旦,前半生积累的创作和书画文物惨遭浩劫,这也是为何市场上几乎看不到艺术家早期创作的油画,因此《仕女;及构图 I》尤显珍贵。作为民国时期便开始融贯中西艺术的先驱,丁衍镛穷其一生致力于艺术的教学,他不仅仅是将西方现代艺术手法引入中国,更着重于将中国艺术精神推向世界,为后来的莘莘学子们奠定了偕同世界现代艺术接轨的基础。

画画一定要画的活,画呆板了,物象就没有了生命力和艺术的魅力。所谓「画活」,就是无论画什么,都要画出精神来。

亚洲重要私人收藏